臨床上常可聽到病人說:「為什麼我一覺得皮膚緊繃就開始癢,越抓越癢,皮膚開始是一條紅紅的,後來就變成一塊一塊或整片紅紅的,每次發作一段時間之後就恢復」。
這是蕁
麻疹,是一種很常見的皮膚過敏性疾病,根據統計約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曾經有過此種經驗;其主要特徵就是劇癢的侷限性水腫性風團樣發疹,古代稱之為「風疹」,
俗稱為「風疹塊」,台語叫做「起信那」或「起清膜」。大多數蕁麻疹為急性發作,數小時至數天即可自動康復,但若反復發作超過六星期以上,就稱之為慢性蕁麻
疹。
導致蕁麻疹的發病,過敏體質是一種重要因素,其可由許多複雜因子引起皮膚內小血管的急速擴張,而在皮膚表面形成膨疹,嚴重時,可合併有全身性症狀如:關節腫痛、口唇及眼皮浮腫(血管性水腫)、腹痛、腹瀉、呼吸困難,甚至出現過敏性休克,因此不應等閒視之。
蕁麻疹的發作總是突發、變化迅速、病灶出現部位游走不定,因此中醫以「風性善行而數變」來形容,將本病歸屬於「風證」的範疇,需應用「袪風」、「疏
風」、「消風」等方法,依個別體質差異來擬定治療;筆者因此依該病疹塊的出現形態,以及病患最常合併的體況或主訴症狀,將之分為六型:
第一型:風疹塊遇冷即發或加重,冬重夏輕,搔癢劇烈,此型的疹塊顏色大多是淡紅或蒼白。
第二型:皮膚疹塊較紅且有灼熱感,通常遇熱更加重,得冷緩解,此時不但搔癢劇烈,而且患者常伴有口渴、心煩等症狀。
第三型:以搔癢劇烈的紅色疹塊表現,此型患者常伴有噁心、嘔吐、脘腹痛、便秘或腹瀉等腸胃症狀。
第四型:搔癢性風疹塊出現於臉色蒼白、食慾不佳、頭暈、體力欠佳等體質虛弱或慢性病患者,而且稍一勞累就復發。
第五型:皮膚先以灼熱刺癢感表現,抓完之後起紅條塊,而且越抓越多,此時病患多覺煩躁不安。
第六型:風疹塊的顏色較暗或呈紫紅,容易出現於皮膚受力處,例如:內褲、襪子的鬆緊帶或女性胸罩等貼身加壓區。
臨床經驗中,尋求中醫治療者以慢性患者為多,而慢性患者的誘發往往常不是單一因素(見表一;急性蕁麻疹通常僅由單一因素誘發),因此除依上述六型加以
用藥治療外,有時為加強療效或鞏固已改善的病情,筆者更會搭配針灸或施以氣功免疫療法,甚至於依病患體質為其選配耳穴,進行居家按摩。
預防重於治療,臨床上絕對沒有一帖偏方或祕方可以完全涵蓋蕁麻疹的治療,只有避免接觸任何的過敏原才是根本大計,尤其對少部份頑固難治的慢性患者,筆者更不時期許其能以「三心」來參與治療:
用心:記錄作息環境、飲食與每次膨疹發作的關係、程度。
耐心:病情的改善是以發作頻次漸少、每次發作程度減緩來表現,急不來。
寬心:保持樂觀、愉快的心情,有助於強化免疫功能,改善病情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