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月八日早上,台大醫學院生化所助理教授林育誼被發現在實驗室裡自殺身亡,震驚社會,也留下無數謎團。
「我們完全不能理解,他是院裡的super star(超級巨星),是絕對的winner(贏家),聲望如日中天,我們都望塵莫及……,」隔天,台大醫院一位主任兼教授級的同事如此評論他。自殺,不是久病厭世或窮途潦倒的人,迫不得已的選擇嗎?為什麼世人眼中的「贏家」,竟也會走上這條絕路?
值得注意的是,高達60%的自殺者,失落的是很抽象的「珍惜信念」(loss of a cherished idea),像是自我價值感、個人尊嚴、理念或名譽等。
這種「珍惜信念」的失落,正是成功者自殺的關鍵原因。一個人擁有的「珍惜信念」越多,越有可能驅策自己走上顛峰;一旦無法維持,卻也可能將成功者推入失落深淵。
「唯有偏執狂能生存」(英特爾前總裁葛洛夫的名言)、「魔鬼藏在細節裡」(鴻海總裁郭台銘的名言),堅持不懈,力求完美,幾乎是所有成功者的共同特質。
「不是一百分,就是零分!」精神科名醫王浩威指出,成功者不僅要求自己達成任務,而且要達成「完美任務」,因為表現傑出,他們很快就能得到師長或老闆的肯定。然而,完美主義者常會過度放大自己沒做好的那一點,對小事耿耿於懷,對自己和別人都構成莫大壓力。
從孩童時代,抱怨功課太多,父母會說「怎麼這樣就喊累?將來怎麼跟別人競爭?」或是「再加油一下,你一定可以的。」如果追問,「為什麼我要做這些?」答案通常是,「該做就做,不要想太多!」
這樣的態度內化後,許多成功者即使工作遇到瓶頸,也很難開口跟上司說,「這種KPI(關鍵績效指標)超過我的能力,請再給我一點人手或時間。」他們以為「求助」就是「示弱」,不僅損傷自尊,還可能在老闆心中留下壞印象。
王浩威觀察,在成功過程中,大量的名利和吹捧,會使一些人越來越自信、自戀甚至自大。「我很少聽他們說『或許』、『可能』、『這樣好不好』,他們講話都是斬釘截鐵,不容挑戰的。」他表示,自戀、自大會讓成功者在關鍵時刻選擇「賭一把」,一旦不順利,就有可能「像滾雪球一樣,直接墜入谷底。」
除了個人的心理素質外,社會也逼迫成功者不能停在原地,一定要拉開領先距離,以免被競爭者超越。
怎麼辦呢?他認為,社會應該提倡多元的成就感,不應把成功單一化;王浩威則會詢問病患,「為什麼你覺得只有死亡才能達到你的目的?」
多一點選擇、多一些出口,是阻止贏家否定自己的關鍵,因為人生不是只有一條路,成功也不是只有一種定義。這扇門關閉,那扇窗開啟,窗外永遠有藍天,只要你願意抬頭看一看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