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6月10日 星期一

商業行為剝削了孩子的童年

被出賣的童年
作者:喬爾.巴肯 Joel Bakan
出版社:天下雜誌
ISBN:9789862417263
【本報訊】作者巴肯擁有牛津、哈佛,以及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的法學學位,是國際知名的法學權威。書中他指出當今商業社會對孩童成長的影響:食品飲料產業每年砸下200億美元預算,推廣「垃圾食品」給小孩,導致小孩罹患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。你家小孩每天使用電腦、看電視多久?你是否知道媒體刻意打造可愛卻包藏暴力與色情的內容,從上癮的孩子身上營利?30年來,上百萬孩子被診斷有過動症、躁鬱症、自閉症等,但這些疾病在幾10年前可是未曾聽聞。是否有可能是藥廠為了拚業績,與醫學專業人員的共謀?年年有藥廠因為非法行為,被處以上億美元的罰金。本書並非一本揭密百科全書,而是想點出商業剝削孩童的問題。
內文試讀
沒有什麼比上癮的黏著度更高了,這就是為什麼這些產業近年來開發出愈來愈多令人上癮的內容,從一九八○年代《俄羅斯方塊》(Tetris)和《小精靈》(Pac-Man),到《俠盜獵車手》、《最後一戰》、秀娃世界和企鵝俱樂部等都是。臉書遊戲大廠魚樂遊戲(Playfish)創辦人克里斯丁‧塞格斯特羅勒(Kristian Segerstrale)表示:「以往這些遊戲的設計,會讓你想玩個五十次,然後你最終因為達到目標,而感到成就感和快樂。現在的電玩遊戲和網路遊戲則緊抓住玩家,真正帶你去旅行。」
「上癮」事實上已成為遊戲的金科玉律,也是一個遊戲值得玩的真正標誌。某個網路評論家對《俠盜獵車手四》的評語是:「那簡直就像注射海洛因。」美國《商業週刊》(BusinessWeek)對iPhone上的遊戲評語是「令人沉溺且上癮的樂趣」,而最近一則對《文明帝國Ⅴ》(Civilization V)的評論則是這個遊戲應該加上警語:「這套遊戲的內容,可能會讓你高度沉溺其中,導致缺乏睡眠、失去生產力並造成婚姻問題。」某位遊戲設計者對他為學齡前兒童所設計的遊戲驕傲地宣稱:「父母必須拖著哭鬧的小孩離開」;另外,則有評論表示:「完美的遊戲就是將你吸進來後,永遠不讓你走。」這一切最貼切的詮釋,莫過於「上癮遊戲」網站這個名稱了!用維亞康姆集團老闆的話來說:「網頁遊戲的玩家來這裡大量玩遊戲,並將好玩的遊戲介紹給朋友。我們網站每週都會更新遊戲,讓玩家更上癮。」
這並不是祕密,遊戲專家也是心理學家的道格拉斯‧傑泰爾(Douglas Gentile)曾說,將遊戲設計成讓玩家上癮,是這個產業主要的「成功指標」。他提及,《魔獸世界》(World of WarCraft)擁有一千萬名會員,每個月支付15美元(約新台幣450元)的月費。他問:「你認為他們想要這款遊戲具上癮性嗎?我不知道他們是否認為那是上癮,但他們的確想要玩家持續來玩,他們希望你很喜歡這款遊戲,喜歡到會找朋友來玩,這就是他們要的。」
為了達成這個目標,成功的遊戲設計者不只如林斯壯和塞格斯特羅勒說的,剝削人類最深處的情感,還操控人類與動物最基本的行為模式與原則,這是幾年前行為心理學家所發現的。根據遊戲設計大師約翰‧霍普森(John Hopson)在他一篇影響深遠的文章〈從行為來設計遊戲〉(Behavioral Game Design),提到一種「讓玩家永遠玩下去」的強大方式,就是安排「迴避」行程。他提及,把一隻老鼠關在一個有小槓桿的鐵籠裡,每隔一段時間,透過籠子底部的金屬層去嚇老鼠,如果老鼠學會壓那根槓桿,就至少會有三十秒的時間不會發生任何事。接著你會發現,老鼠很快就學會規律地去壓那根槓桿,因為牠想確保不再被驚嚇。霍普森說,如果停止玩遊戲,情感上會遭受到痛苦的話,玩家就會像老鼠規律壓小槓桿那樣持續回來玩遊戲。
網路社群的集體上癮
近幾年,遊戲又有了新的發展,它與社群網路結合,讓這項諷刺科學更深入孩子心理,甚至更強迫性地引誘他們上癮地玩。塞格斯特羅勒回憶,他童年在出生地芬蘭森林裡漫遊的情景,他說:「我想,所有孩子都應該擁有那種體驗。」他知道孩子在虛擬世界漫遊時,想賺他們的錢很容易,就像他和Playfish打造的虛擬世界《寵物社區》(Pet Society)一樣,他說:「那是我們旗下最令人著迷的遊戲。」這款遊戲成功的部分原因,也是掌握了「迴避」原則,「孩子們不想遺棄寵物,所以持續登入,讓他們的寵物開心。」玩家對《寵物社區》的黏著度,比對其他同類遊戲更高,因為它是線上社群互動遊戲。它在二○○八年上市後不過三個月,已經有兩千萬人註冊,每個月玩家登入的時間累計是二○億分鐘,現在還有一二○○萬的活躍用戶。這個事實證明了社群的力量,玩家與臉書朋友一起玩《寵物社區》。塞格斯特羅勒說:「它的賣點,在你真實世界的朋友跟你的寵物住在同個社區裡,你的寵物就有點像是你的虛擬化身,而這款遊戲就像你在真實世界與朋友間的互動一樣。」
現在,大多數的兒童與青少年每天都要花上好幾個小時,與數位遊戲和社群媒體為伍,因此與生活中的其他面向和關係變得疏離,包括家庭、學校、運動、睡眠等,而且日益變得具自戀和強迫傾向。結果不但不益健康、具上癮性,甚至會毀了某些孩子,即使他們目前並未達到官方所謂的失調。然而,如前一章所提及的,「上癮」是孩童文化製造者所刻意、狠心培植的,他們處心積慮釣孩子上鉤,唯一目的就是要榨取利益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